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原创评论-正文
那些抗战影视教会我的抗战精神
杜弘博
//www.workercn.cn2015-09-01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提起抗战这个词,我们常常觉得它的时空距离相当遥远,毕竟这是一个发生在70年前的事情,许多当事人都早已作古。我们这一代人也常常只是凭借着老一辈的讲述以及课本上的内容来了解那段历史。

  然而,这终究只是停留在“听说”的层面,无法对那一段历史有更深的认识。首先我们的老一辈的口耳相传虽然可信度比较高,但是这么些年过去了,记忆上往往会出现一些偏差与疏失,不可能百分之百准确。而且口头的讲述似乎也没有那么生动形象。课本上的讲述固然意义非常重要,让我们对更多的历史细节有所了解。可它也毕竟更多地只停留在纸面上,停留在学生们考卷的答案上,而且也一样缺少生动性和形象性,同样感染力有限。所以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抗战影视就成了让我们这代人亲身感受并体验抗战记忆的一个重要渠道。那些形式多样的抗战影视有喜有悲,带给过我们笑声、带给我们泪水,更带给我们和平年代难以寻觅的感动……

  (一)心境沉重——那些深刻揭露日军暴行的抗战影视

  提起日军侵华,我和其他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日本侵略者的横行霸道、烧杀抢掠以及种种震惊世界的惨案,各个重大会战什么的倒是其次,毕竟这是抗战带给中国人民的最惨痛的回忆。《黑太阳731》、《紫日》、《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等影片都是我从小到大就看过的抗战影视,影片中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无道令我印象深刻,也让我对战争、人性有了更深一层的思考。战争,果然可以把人性中最丑恶的东西展现出来,就像《紫日》里与日军失散的单纯少女秋叶子,天性善良的她却在军国主义思想的盅惑下一心想要置杨玉福和娜佳于死地。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冯小宁导演的影片《紫日》,这部影片除了同其他影片一样细致刻划了侵华日军暴行,还有一个深深触动我的情节——该片导演为了证明麻袋是可以装进成年男子的,亲自扮演一名被日军装进麻袋用火烧的中国人。当时正值日本右翼分子沉渣泛起,大肆鼓噪“麻袋里装下成年人是不可能的事”。具有正义感的冯小宁为了反驳这一谬论,就毅然决然在影片中让自己被装进了麻袋,来了一次以“以身试火”。他的这一举动再结合影片结尾“我是老爷们儿!中国的老爷们儿!”那句话,深切体现了中华民族坚毅不屈的民族之气。

  由冯小宁导演的故事,我得到了些许启示。其实做一名有正义感、民族荣誉感的人并非难事,完全是可以凭借做好自己身边的事情就能做到的,我们无需妄自菲薄。例如在网络上反驳个别所谓“公知大V”的可笑言论,例如坚决抵制和不传播有关于不利于国家民族利益的言论和思想。诸如此类的言行虽小,但积少成多,大家每个人都去贡献一份力量,这个社会就会美好很多。

  (二)笑着流泪——那些好笑却不失严肃的抗战喜剧

  都说我们的八年抗战是“惨胜”。因此对于中国人而言,提起抗战,我们往往很难笑得出来,更不愿意去把抗战和喜剧联系起来。然而就是有些抗战题材的影视剧偏偏喜欢剑走偏锋,把抗战的内容喜剧化,以诙谐轻松的色彩来描绘那段历史。有人对此持否定态度,认为这是对革命先烈抗战功绩的亵渎与污辱,甚至把抗战喜剧归类于“抗战神剧”的行列之中。个人觉得其实不然,很多抗战喜剧往往具有着极高的艺术性,搞笑桥段的设计精心巧妙,颇有“冷笑话”的风范。诙谐幽默的同时又不失严肃气氛,依旧体现了战争的残酷性,丝毫没消减抗战的庄严意义。

  《巧奔妙逃》是让我印象深刻的抗战喜剧。这部电影虽老(拍摄于1995年),但即便是今天我们再把它翻出来看,一样还是令人捧腹,其经典意义自不必多提。和身边友人提起这部电影,友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影片中说书人面对酷爱音乐的日军军官佐佐木少佐,急中生智,把“弹棉花”的吆喝改成了民间小调。日军军官喜欢得不得了,和手下士兵一起唱这首小调,甚至让手下把弹棉花的工具一路摃着,说是“八路的乐器”。每提及此处,大家都开怀大笑。

  然而我觉得,这种笑的背后折射出的却是战争的残酷性及其对人性的摧残。影片中的日军军官佐佐木少佐虽然在战争中和其它日军一样对中国人很残暴,然而他其实在未发生战争时其实也只是日本一名普通的中学音乐老师罢了。他对于音乐是那样的热爱,尤其对中国的音乐艺术。所以到了中国也不忘搜集民间曲调和乐器。就是后来被上司训斥之时,也不忘把中国民间乐谱塞进口袋。在和士兵晚上聊天时,他谈及到了自己的音乐梦想以及战争和他的梦想间那巨大的落差,让人颇感心酸。其实,世上有几个人是真心诚意就是想要打仗的呢?又有几个人本质就是坏的,就喜欢烧杀抢掠呢?很多时候还都不是情势所迫。人们常说,战争最能把人性中恶的一面展现出来,我觉得颇有道理。笔者也算是一个有着自己的梦想与追求的人,看过这些片段心里感同身受。战争葬送了多少人的青春,多少人的梦想,多少人的希望。真的不能让战争再来一次了!

  影片农民老幺、顺子和说书艺人面对日军的追杀,一路奔逃,中间又与日军数次周旋,其中也产生了不少笑点。然而这样的笑点背后同样折射的是中国当年的时艰与民众生活的辛酸。这几个人物如果不是因为日军侵华,可能这辈子都不会接触到战争,大可过上与世无争的安定日子。然而就是这么几个根本不懂战争的人却要在兵燹中求生存,一次又一次面临死亡又一次次逃脱。这样残酷的生活境况是和平安逸环境下的我们所无法想像的。可惜当年的中国势单力薄,无法为这些与世无争的善良民众提供完整的安全保障。还好,那个痛苦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如今的中国正在走向繁荣强大,人民军队维护国家和领土主权完整的意志和决心也因而日益坚定。我相信,未来的祖国既不会侵略别国,也绝对不会再让任由别国蹂躏中国人民的历史重演。

  (三)壮烈凄美——那些真实再现抗战英雄形象的影视作品

  抗战时期的中国有一个著名的口号——“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这句口号最初由蒋介石在演讲中提出,后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为开展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广泛动员学生参加青年军而喊出的口号。而中国抗战的史实也确实和这个口号一样,壮烈而凄美。自宋以降,中国人总是讲“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抗日战争彻底打破了国人的传统观念,无数优秀的祖国儿女毁家纾难,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祖国。杨靖宇、赵尚志、张自忠、赵登禹、佟麟阁……无数英烈的名字,就这样透过电影胶片和电视荧幕被我们深深铭记。

  尤记得10年前根据小说《亮剑》改编的电视剧《亮剑》风靡大江南北的情形。剧中无论是八路军还是国民党军、日军的人物都是显得那么有血有肉,就好像他们在历史上真的存在过一样。还记得李云龙时不时会骂两句娘,粗粗咧咧的。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却能率领八路军众将士,与日本侵略者作战,也同有时会不怀好意的国民党军暗中较量。这样的英雄反而让我感觉有血有肉,亲切可爱,毫无“假大空”的感觉,就像自己日常生活中认识的身边的人一样。楚云飞虽然和李云龙信仰不同,而且偶尔有时双方之间也会有些嫌隙。但是面对国家危难,两者大多数时候仍然通力合作,奋勇杀敌,这样团结一致的精神令我记忆犹新。

  我想,抗战中的那些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英烈们大概就是像他们这样的吧,也许他们日常生活中会有点小瑕疵,也有点小爱好,就和我们平常人一样。但是真正到了危急关头,他们就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勇气、毅力和才智。记得以前曾读过一些文章,就有讲过杨靖宇其实生活中是一名音乐爱好者,还经常教自己手下的小战士学吹口琴,对小战士更是常常嘘寒问暖,关爱有加,和在对抗日寇伪军时的样子相比完全判若两人。这也正是抗战先烈们的人格魅力之所在吧!

  尾记

  以上的这些抗日影视只是我从小到大看过的作品中自己印象最深、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部分,其实经典的作品远比我所提及的要多。无论是什么类型的优秀抗战影视,都已成为了我们这一辈人深深的记忆烙印,改变了我们对于民族、国家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欣赏这些抗战题材影片,绝对不是为了延续国族仇恨、撕裂民族伤痕,而是为了不忘记历史,以一个正确的姿态面对未来,透过抗日战争这样一场“惨胜”,汲取历史教训。我觉得对我们广大普通人而言,就是要认真工作、认真学习,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努力回报社会。这样就是对国家最大的贡献了。

  此外,当今社会与网络的某些阴暗角落里,一股诋毁污名化民族英雄与逆向民族主义的歪风甚嚣尘上,这不仅消解了抗日战争等民族记忆的庄严性与神圣性,使人们的价值观(尤其是青少年一代)遭受了扭曲,助长了不正之风,瓦解了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更是让英雄流血又流泪。社会和时代呼唤优秀的抗战影视面世,而我内心也迫切期望着未来我们国家可以拥有更多优秀的抗战题材影视,这样不仅能丰富我们的文娱生活,同时也能净化人心,更能指引我们这一代和我们的下一代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扫阴暗角落里的污秽和渣滓!惟愿更多的优秀抗战影视作品在今后为我们带来感动与启迪。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