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原创评论-正文
韩 睿:读书改变命运 何乐而不悦读
//www.workercn.cn2015-04-23来源: 中工网—《劳动午报》
分享到:更多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你读书了吗?

  可以说,自从手机普及以来,有很多人不读“书”了。当然,上网玩手机未必不读书,只是读的不是纸质的书,而是电子的书。这当然不是坏事,毕竟,人们的浏览更快了,选择更多了,视野更宽了。但是严格地说,就读书的内涵而言,时下有这样三种现象值得注意。

  之一:不读书,书到用时方恨少。说实话,有的人因为就了业,或者说定了型,成了家,囿于心情、前途,觉得读书无用,不能改变命运,于是安于现状,就不读书或少读书了。不读书当然省心,但是面对社会变革、潮流革命,比如网上支付,比如嘀嘀打车,比如乘飞机不知舱门不能乱动等,处处受制,出了笑话,甚至懵懵懂懂就被罚款。到了这会儿,就明显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了。

  前一阵子,媒体批评过度教育,有人就觉得如果不从事专业研究和特殊工作,语文会认字、算数会四则运算就够了。这看起来似乎有点道理,其实并非如此。且不说现在的现代化生产需要高技能的工人,即便做一般性的工作,有知识和没知识,知识多和知识少,也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很多实例表明,没有哪个人会因为不读书而成为智者。

  之二:死读书,书到用时方恨死。就是说由于教育方法学习方法不对头,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大多是死的,或离实际太远,或根本就没有用处。比如教育程式化,读书教条化。应试教育最常用的方式就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我们的考试呢,不考你的理解程度如何,而是考你到底记住了多少,甚至考一些犄角旮旯无关宏旨的小知识。

  死记硬背并非一概不需要。譬如背点唐诗,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这个熟读,就有“死记硬背”的成分,当然理解了更好;而有些书本的定义、定律、公理、公式之类,大概除了死记硬背之外,别无良策。但是,死记硬背也只限于死的知识,倘对活的知识也如此,便是无益有害的了。时下有一个人们普遍认可的事实,即应试教育塑造的学生,赢在了起跑线,但却因为创造能力差,输在了终点线。可见,在一个创新社会,不仅需要改变我们的教育方式,更要改变我们的读书方法。

  之三:乱读书,学而不思会迷茫。有些人也读书,但是读书比较乱。读书乱也不要紧,关键要善于分辨,学会思考。书有好坏之分,好书开卷有益,坏书有害无益。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从这个意义上说,不读书则不能长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其实,读书不可以乱,但可以杂。应该既精读,又杂读。比如对于经典、名著与专业的书,要全读和精读,精读使人智,不易为人惑;对于社会百科,也要广泛涉猎,博览群书,杂读让人博,见多自然识广。比如我喜欢评论,就有长者推荐读史记、资治通鉴以及笑林广记、明清笔记小说等。几十年的感受,深切体味精读启人茅塞,杂读广人学识,受益匪浅。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可以肯定,阅读对人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本好书往往能影响甚至改变人的一生。所以,有人说,多一个图书馆就会少一座监狱。何况,阅读还可使人幽默、快乐、智慧,何乐而不“读”呢!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