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原创评论-正文
徐立凡:列车冠名无需假市场化之名
//www.workercn.cn2014-07-16来源: 中工网—《辽宁职工报》
分享到:更多

  近日,“和谐号”动车组列车易名渐成风潮。“绿滋肴号”“中国联通号”等标识先后出现在列车外的方向牌、车厢内的各种设施上。开放列车冠名权的地方铁路部门称,这是深化改革,加快走向市场的一项举措。

   什么是市场化?简言之,是将不影响公共利益的铁路资源交由市场定价配置。以开放冠名权为例,通过什么样的市场程序进行的交易?是否做到了公开透明?迄今一无所知。此外,作为公共载体,冠名必须考虑,是否应当对冠名企业及其产品进行一定程度的尽职调查?如果冠名有解读歧义或影响公序良俗该怎么办?是否会引发乘客辨别上的困难?同样一无所知。已知的信息是,地方铁路部门还在积极尝试与各地政府合作,推出品牌旅游列车,以扩大城市宣传度。

   真正深化改革走向市场,应当是通过铁路开发基金等平台,更多地吸引外部资金,并依照一般市场主体的运营原则,赋予其与投入相匹配的经营决策权,是在铁路内部培养良性竞争的环境,在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同时,适当考虑铁路客运的公共属性,放宽对客运亏损的容忍度,是能够娴熟并自觉运用市场原则去拓展利润来源。

   如果市场交易行为不能公开透明考虑社会责任,而且将精力放在开拓地方政府资源上,那么列车冠名就不是真正地走向市场,而是尝试结成新的利益联合体,而由此生成的利益,不仅可能与公众无关,还可能损害公众利益。比如,地方政府出钱在列车上做广告,花的是纳税人的钱,但取得的宣传效果有多大难以评估,能切实评估的,是地方有了可说的政绩,铁路得到了纳税人的钱。这个过程真的与市场关联不大。而像中国联通这样的企业,以其市场地位做这种宣传到底有多大效果,本身就值得商榷。

   事实上,开放列车冠名权就不是什么创新的市场之举,更与深化改革无关。此前有地方机场向企业开放冠名权,引发巨大争议。无规则开放冠名权的市场风险已有先例,如果真是走向市场,那么对于市场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是否应予评估?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