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职工点题-正文
“师带徒”定位定价机制有助于人才培养
栾伟强
//www.workercn.cn2016-06-24来源: 中工网—《劳动新闻》
分享到:更多

  6月21日《工人日报》消息:“昆明市总工会以《关于2016年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创新发展的意见》文件形式发布了4项新举措,其中一项是:通过协商在工资专项合同中建立”与工资收入挂钩的企业‘师带徒’技能提升制度“:一级师傅带徒弟1人每月享带徒津贴400元,二级师傅带徒弟1人每月享带徒津贴300元,三级师傅带徒弟1人每月享带徒津贴200元。对于徒弟的奖励则是年终考核90分以上者,技术技能素质显著提升的,经评定可以晋级为相应级别师傅。

  “师徒制”即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学习、工作、生活,使学生更好、更快的融入工作生活的一种形式。“师徒制”作为有效的传承方式,为企业新生代人才的成长搭建了阶梯。昆明此举,尊重了“师傅”的劳动价值、激发了“徒弟”学习的积极性,可资借鉴。

  毋庸置疑,曾几何时一度受到推崇的传统式“师徒制”传帮带形式,今天已被弱化。师傅“不愿带”、“带不好”,徒弟“不愿跟”、“跟不好”的现象,使时下的“师带徒”流于形式,效果堪忧。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把师傅的经验、技巧、技能从知识产权角度进行定位和定价,使师傅的传教缺乏内在动力;没有以此为出发点,形成可行的普遍制度,由于企业重视程度的差异,使“师带徒”成为“随心功德”,效果不佳,更无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师带徒”中,师傅充当着传授者的角色,师傅在培养徒弟时,付出了一定的辛劳、知识与技能,而“知识与技能”在某种意义而言就属于知识产权,引入知识产权有偿化理念,既是对师傅知识技能水平的认可,更是对其劳动成果的尊重。作为企业应当给予大力支持,一方面是对付出知识和技能的回报,另一方面也是鞭策激励手段,加快人才培养步伐。

  “师带徒”中,重过程也应更重结果。如何破解徒弟“不愿跟”、“跟不好”的尴尬局面,至关重要。笔者赞同同样的激励机制在学徒岗位导入,好的徒弟经过考核后给予现金奖励、职务晋升、授予一定称号,没有达到要求的徒弟进行适当处罚,或降级使用……昆明市总工会“对于徒弟的奖励可谓恰到好处。

  不可否认,“师徒制”作为一种培训手段,既是义务,更是权利。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的今天,“师徒制”引入知识产权有偿化理念,是一种创新和尊重。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