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工人日报评论库-正文
【产经观察】“机器换人”已从蓝领扩至白领
赵昂
//www.workercn.cn2017-12-06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于上周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到2030年,全球将有8亿人因为机械人的兴起而失业,相当于如今全球劳动力的五分之一。而在中国,这个数字是1亿人口,约占当时就业人口的13%。

  机器人替代流水线上的简单操作工,已经在许多工厂中实现了,但是,新一轮的“机器换人”,瞄准的不是蓝领,而是白领。就在本月1日,图灵奖得主、中科院外籍院士约翰·霍普克罗夫特在一篇题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前沿领域”的演讲上表示,人工智能让体力工作和智力工作都变得自动化了。换句话说,机器人不只是在取代蓝领,也在取代白领。

  不过,与蓝领不同的是,白领可能都看不到替代自己的“机器”,因为它们可能只是服务器里的程序。

  类似会计师、精算师、律师、银行业务员这些收入较高的白领职业,在未来都有被机器替代的可能。英国有程序员研发了机器人律师,处理了25万起停车罚单上诉案件,并赢得了其中的16万起。以前,一个律师打官司,往往要用拉杆箱,现在只要一个电脑就能带走所有文件,一些重复性、事务性和辅助性的法律文件工作,以后也可以由机器来代劳。

  对于企业而言,在白领工作领域的“机器换人”,帮助企业节约的不只是人力成本,还有房租、水电等多种成本。普通消费者感受更深的,恐怕是许多银行都在缩减网点规模,因为很多业务可以用互联网或自助机器来替代。由自助机器构成的网点,其占地空间远远小于人工网点,不必设置办公区和休息区。

  但是,在现实中,很多企业即便设置了“机器换人”环节,成本也有一定节约,但是相应的利润却没有增加。这是因为,不少企业只是在生产或服务环节实现了“机器换人”, 企业整体的战略定位、运营模式、营销策略、管理手段并没有做出相应调整,依然沿袭旧有方式,自然难以发挥出作用。

  其实,“机器换白领”早已有之。美国银行家戴维·洛克菲勒曾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回忆,上世纪中叶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对依赖纸质账目的银行业务产生冲击。这样的冲击不仅仅是人员调整,也使得银行的经营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样的变化最终重构了今日的银行业。

  换言之,面对人工智能时代,企业要做的不只是用智能程序替代白领事务性、辅助性、重复性工作,更要调整自身经营模式,要动“全身手术”而非增添几个机器、减少一定人手的“小手术”,因为企业要去适应的不是机器本身,而是网络时代之后的人工智能时代。

  那么,对于白领而言,这是不是意味着自己的工作岗位,或许会在多年后萎缩最终失去,而法学院、经管学院的毕业生,可能面临不断减少的就业岗位呢?

  其实不然,这就好比即便有了网购,导购员这一职业也并未消失,一些国外知名商家甚至招聘中文导购。这是因为,消费者的消费倾向,也会因时代变化而变化,不论时代怎么变化,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机器和智能程序本身所无法替代的。也就是说,白领应该去学习如何在本行业内,更好地与人打交道。比如,银行所需要的员工,不再是办理业务速度最快、让顾客减少等位时间的优秀柜员,而是能够与客户更好沟通,吸引其办理更多业务者。

  换言之,“机器换白领”之后,更多的新兴岗位即将诞生,员工所需要掌握的技能不再是应付重复性工作的技能。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