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工人日报评论库-正文
【大众话题】自残游戏盛行背后是迷失的青春
舒圣祥
//www.workercn.cn2017-06-28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能够感觉到自己受尊重,能够拥有成功的喜悦和释放压力的通道,并且获得一方自由天地,孩子的青春才不会迷失方向。

  前不久,蓝鲸死亡游戏传入我国的消息引爆舆论,最近又有个从境外流入的名为“人体刺绣”的游戏通过社交传播,流行于青少年群体,游戏方式就是在手臂上、手掌上,甚至嘴巴上,用针线缝出图案,一些涉世不深的孩子,对这种自残行为趋之若鹜。

  蓝鲸是玩自杀,刺绣是玩自残,相关游戏和社交平台,必须尽到自身社会责任,第一时间限制传播和参与,但仅仅做到这些还不够,更该深入挖掘和思考此类游戏的作用机制及孩子们的参与心理。通常,孩子们在参与此类游戏时,不是理性地想到游戏风险,而是感性地体验游戏快感。尤其是当他们觉得自己无法融入家庭和社会,就会用这种反常规、反科学的小圈子举动,来体现自己的特立独行。

  换言之,青少年玩自残游戏,很可能是缺少认同、缺少温暖之后的一种“代偿”行为。玩这种游戏的孩子,普遍缺少家庭温暖或得不到表现机会,不同于物质上的缺衣少穿,这更有可能是心理上的被忽视和人格上的被轻视。

  忽视、暴力、沉默,某种角度上说也是一种童年不幸。有的家长信奉“虎爸虎妈”,对孩子管教严格到了变态的地步;有的家长有浓重的家长做派,要求孩子凡事必须服从;还有的家长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对孩子百依百顺。

  青春的迷失往往是从家庭开始,又在学校得到加剧,一些孩子只体验到被命令与被管束的痛苦,找不到生活的目的和生命的意义。正如孩子喜欢的往往是家长和老师反对的,我们小时候被禁止看电视,现在的孩子则被禁止玩游戏,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给了疯狂游戏钻空子的机会。

  其实,游戏里也有探索的乐趣,有大量的社交,有清晰的即时反馈。游戏能发挥人的自主性,通过反馈和社群认同,使人感受到自己的行为有意义。学习压力之下,适度让孩子玩玩游戏,未尝不可,当然,前提是相关方面要把好“准入关”,确保孩子们接触到的游戏足够健康。

  禁绝类似的自杀自残游戏,监管之手治标,心理建设治本。能够感觉到自己受尊重,能够拥有成功的喜悦和释放压力的通道,并且获得一方自由天地,孩子的青春才不会迷失方向。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