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工人日报评论库-正文
【科教时评】大学开设劳动课应该推而广之
钱夙伟
//www.workercn.cn2016-12-16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12月13日,四川成都,随着课间铃声一响,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学生们便来到了学校农场边,这次他们的课程不是测量而是种田。在农场的学生们排队领取农具,锄地、割草、种菜苗、浇水,这样的场景在农村常见。为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性,该校将农场搬到了校园里,将“种田”设置为学生们的必修课,要求学生亲自下田种地挣学分。(见12月15日《工人日报》)

  据悉,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自2006年起,便开设了这门特殊的“种田”课程,要求每位在校生必须在农场里修满40个学时、总计两个学分的劳动课,才能毕业。

  大学开设劳动课不乏先例。例如中国人民大学早在1993年就在学校的教学方案中规定:“每个本科学生必须完成两周劳动课,成绩合格者获得2学分。未获得劳动课学分者,需补修或重修。”2011年,安徽师范大学对2011年入学的新生开设劳动实践课。劳动实践课作为一门必修课,决定着他们能否拿到学分顺利毕业。湖北工业大学则于2012年11月起开设劳动必修课,规定每周五下午两节课时间为劳动课,按时参加劳动的学生可获得一个学分。

  劳动确实应该成为学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专家认为,“传统式的教育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劳动在一个人品性的养成以及人格的塑造方面所施加的影响。而劳作教育则可以让学生通过劳动服务或社会服务的方式,摒弃‘好逸恶劳’的心态,从中体验到服务的意义和快乐。”

  尤其是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劳动课更应该是重要的一门课。这些年来,不少学校和家庭在教育价值的取向上,发生了很大的偏差。悠悠万事,分数唯大,只要成绩搞上去,就可“一俊遮百丑”,智育成了“第一”甚至成了“唯一”。只“育分”不“育人”的结果,不仅导致了青少年吃不得苦,耐不得劳,更造成了心理上的弱不禁风。而其进一步的发展,将带来学生身上诸多品质的缺失,比如节俭的生活观念、艰苦朴素的作风、自力更生的精神、对父母的感恩意识等等。

  而一些家长至今仍只会百般呵护,生怕孩子受累。俗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在温室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将来又该如何走上社会胜任工作呢?在劳动中可以锤炼自己坚韧的意志,培养吃苦耐劳的品格,这些作用恐怕是其他局限在教室里的课程所无法替代的。

  而从宏观层面而言,劳动教育是贯彻落实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学会劳动,在德、智、体诸方面共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大学开设劳动课,确有必要推广开来。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