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工人日报评论库-正文
民生视点:双十一价格骗局对国货的杀伤力
石述思
//www.workercn.cn2016-01-03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经济下行之下,中国的电商火爆堪称世界奇观。

  阿里掌门人马云在加冕“中国败家娘们主席”之后,伴随着去年“双十一”的全民抢购潮,又加冕“剁手党党魁”。

  去年,全网“双十一”全天的总成交额达到1229.37亿元,产生6.78亿个包裹。这一天,打破了8项吉尼斯世界纪录。这个销售额可以建设一座三峡水电站,一架港珠澳大桥、半条京沪高铁,超过莫桑比克全年GDP.

  2015年12月2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15年“双十一”综合信用评价报告》却显示,全网750万件促销商品中,有52.99%出现了事先提价、当天降价的情况,少部分商品甚至提价幅度高达200%以上。与两个月内的历史低价相比,“双十一”当天的促销价格中有53.6%的商品实际是上涨的,实质性下调的只占34.6%.这一问题在畅销商品中尤为突出,先涨后降的情况占到了惊人的75.52%.

  这无疑是对抢购了几年都用不完的“廉价”商品的忠实剁手党们当头一棒。不少网友哀怨地怒斥:这些无耻的骗子,坑爹啊。

  如此赤裸裸的价格欺诈首先表明,困扰中国电商健康成长的核心因素——诚信,仍脆弱如纸,只是抢购者多被声势浩大的宣传势能唬住,且贪图小利是人性难以克服的弱点,加上他们经常健忘,共同成就了这些不厚道的商家。

  但长期饱受各类商业欺诈洗礼的中国消费者总会成长,而且相关的法制在日益完善,还有政府监管能力、水平在逐步提升。

  如果就此苛责马云和“天猫”似乎也有失公允,构建诚信体系除了平台方需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完善相关机制,还有赖于从事欺诈的商家从良知出发,放眼未来,改变急功近利挣快钱的生存惯性,而相关行业协会也当依法加强自律,共同珍惜市场经济赋予的广阔舞台。

  其实,地球人都明白,电商创造的短期消费奇迹不能持续。这种寅吃卯粮、低价倾销的“造节运动”并不能挽疲弱的内需于既倒。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PPI和CPI数据就是最鲜明的例证。

  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造假商家进行严厉斥责、呼吁有关部门严厉惩处是必要的,但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最直接有效的惩罚来自市场。一个可悲的现实是:过去,靠价廉物美加过度营销支撑起来的国货,在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步丧失后,普遍深陷危机。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已时不我待,但伴随着电商的勃兴,许多已经没有太大生存空间的产品似乎又找到了一根续命的稻草,无非舞台从现实世界搬到了虚拟的互联网,加上诚信制度的漏洞,电商快速发展下监管制度的滞后,价格欺骗使沉渣泛起,完成了更多消费者对国货信心的致命一击。

  伴随着出境游突破1亿人次,那些去境外抢购马桶盖及去奥特莱斯扫货的狂热游客、高烧不退的代购热都在敲响警钟。与之呼应的是,报告还指出,电子产品、服装鞋袜和家电产品等领域网上购物人群规模大、消费金额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是当前电子商务失信案例滋生的重灾区,失信案例数量最高,占比分别达35.28%、23.97%和12.31%.

  具体来看,电子产品中,手机(58.7%)、平板电脑(19.48%)、笔记本电脑(12.08%)相关失信案例较多,主要集中在产品质量、虚假促销和价格欺诈等方面。此外,化妆品、食品饮料、母婴用品和家居用品等被曝光的失信行为也较多,占比均超过5%.

  而这些产品的恶劣示范效应,在将3亿中产阶层越来越多地逼成同类洋品牌的忠实拥趸。而对亟待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的中国实体来说,这些伴随着国民收入增长快速崛起的新兴消费群体,是万万不能失去的衣食父母。

  发生在去年“双十一”期间的价格欺诈,说明无论面临多么严峻的生存危机,还是有相当多的中国商家仍在饮鸩止渴,自毁长城,令人扼腕叹息。

  惟愿发改委这份曝光报告,能激发中国实体经济反躬自省、知耻后勇的决心,成为其努力实现技术领先、质量精美、服务到位、品牌强大的动力。毕竟,“你可以在一段时间欺骗一部分人,但你永远无法在所有的时间欺骗所有的人”。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