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工人日报评论库-正文
文化言论:恶搞花木兰,娱乐当有底线
赵凤兰
//www.workercn.cn2015-07-20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日前,在一档《欢乐喜剧人》的节目中,喜剧演员贾玲原本以为自己憨态可掬的花木兰形象能博得眼球娱乐大众,却没料到接到花木兰故里一个名曰中国花木兰文化研究机构扔来的“板砖”,抗议她将至忠至孝、大智大勇的巾帼英雄花木兰恶搞成贪婪呆傻、猥亵丑陋、贪生怕死的“傻大妞”,破坏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统性,伤害了国人尤其是木兰家乡人民的感情,要求她立即停止这种低俗行为并向木兰“娘家人”道歉。

  的确,从来没有人像贾玲这么演花木兰,尤其是她吃烧鸡的样子和流着鼻血看肌肉男的表情,俨然一个兵痞和女色鬼,与千百年来花木兰在国人心中的孝女烈女形象大相径庭。众所周知,历朝历代,以南北朝叙事诗《木兰辞》为底本的花木兰形象一直在人们心目中是绝对的“正典”。无论是当年梅兰芳扮演的戏曲《花木兰》,赵薇出演的电影《花木兰》,还是彭丽媛演绎的歌剧《木兰诗篇》,抑或上百部诗歌、小说、戏剧等文艺作品,无一不以仰望和讴歌的姿态,将花木兰塑造为刚烈节义、骁勇善战的女英雄形象。不仅如此,“木兰传说”还被确认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兰诗》也被列入中小学课本,被千千万万的青年学生世代诵颂。不料贾玲的此番颠覆性出场,却将这个“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巾帼英雄打入了另册。

  对此有人不以为然,认为变异后的传统文化适时取悦于今天的观众,不失为一种价值的延续,社会当有容忍的雅量,经得起时代的戏谑与嘲弄。再说这些历久弥新的传统文化和名人轶事早已深入人心,岂是小小一个恶搞所能颠覆?不必上纲上线动辄扣上数典忘祖的大帽子。可是,娱乐和揶揄当有底线,如果崇高和渺小没有了界限,社会道德分崩离析、礼崩乐坏,严肃的内容都拿来消遣搞笑,我们又到哪里去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呢?几十年、几百年后,我们的后代将不知道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哪些是精髓哪些是糟粕。

  从另一角度看,恶搞花木兰也是功利时代价值观扭曲的表现。从小品花木兰被迫从军而被披上“吃亏是福”的时尚外衣看,一些优秀的文化基因和主流价值观正在功利和娱乐的攻势下悄然移位和变形。如谭嗣同喋血菜市口舍生取义变成了愚蠢的行为,不择手段取得成功的曹操成了英雄,白毛女应该抛弃爱情嫁给有钱有势的黄世仁,花木兰替父从军勇猛杀敌变成了侥幸和吃亏等等。在犬儒文化和恶搞文化的支配和主导下,不择手段、见利忘义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的骨髓,舍生取义、情义无价这些宝贵的品质在嘲笑声中荡然无存。长此以往,英雄人物的人格魅力和传统文化的精神瑰宝将无迹可寻,国人的价值认知和是非判断将在世俗的倾轧中逐渐演变和模糊,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从这个意义上说,恶搞花木兰不能轻描淡写以一句“它的本质是喜剧”的搪塞而使之云淡风轻。回顾历史,这些文化圣贤和巨擘都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积淀、价值尺度和精神寄托,容不得那些悬浮在生活表层的浮世拜物教们的轻慢和亵渎。我们是时候反思这种历史虚无主义和无厘头文化,让娱乐适当节制和归位了。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