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工人日报评论库-正文
高谈阔论:文学奖未必都靠得住
//www.workercn.cn2014-01-27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淹没(赵春青 漫画)

    启动时即遭质疑、一年后开评仍诘问不断的路遥文学奖似乎正陷入新的舆论漩涡。路遥家属不予认可的态度依然没啥变化,变了的是路遥文学奖:奖金从最初的100万元降到99999元,奖项也从当初的6项减少为如今的一个。才一年时间,变化着实有点大,而最终结果如何,尚存悬念。

    近几十年,文学评奖此起彼伏。鲁郭茅巴老曹,这是早些年人们谈及现代文学时常用的字眼,如今这六个人都有了冠名的文学奖项。萧红、梁实秋、赵树理、柳青、艾青等“二线大家”的名下也飘扬着文学奖的旗帜,甚至古人如杜甫也被拉入文学奖行列。

    持续性是考量文学奖项生命力的标识之一。这些年,文学奖自身的命运起起落落不尽相同。来自网络的消息是,上世纪80年代初四川设立的郭沫若文学奖是由省委批准,省政府拨专款设置的,每三年一次。但首次评选就“因种种原因一再延迟”,首次之后再无音讯。2004年,郭沫若散文随笔奖在武汉首次揭晓。两者之间是良好的替代还是另起炉灶?没见着权威的解释。1985年,山西设立了赵树理文学奖,并在当年进行了首次评选。但之后的19年里也是悄无声息,直至2004年才恢复评选,其中原委恐怕一言难尽。

    与评奖相伴随的是日渐激烈的争议,包括吹毛求疵的挑剔和起哄架秧子。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也不能幸免,对其程序合法性、文学标准等多有指摘。 一般而言,合法性、权威性、持续性、奖金的多寡,乃至于是否有足够的资金维持文学奖项的正常运转,决定了一个文学奖分量几何、吸引力大小。是不是排排坐,分果果?是不是挂羊头卖狗肉,以评奖为名满足私欲的一锤子买卖?真相在人们的吐槽中埋下草蛇灰线。

    无可指摘的文学奖并不存在,甚至有些知名的文学奖有时也看走眼,不靠谱。因时空所限,最早期的诺贝尔文学奖更多关注的是西欧作家,只能勉强算是欧洲文学奖,也出现过后来寂寂无闻的作家入选。约翰·萨瑟兰在《文学趣谈》这本书中说到,“所有被新出现的声誉极高的文学奖评审会选中的第一届获奖小说都得了某种奇怪的魔咒:它们都被忘得一干二净,无一例外。”普利策小说奖是美国首次给虚构作品颁发的文学奖。1918年,厄内斯特·普尔凭借《他的家族》获奖,可是如今《他的家族》这本书已绝版数十年,无人问津。现今大名鼎鼎的布克奖,1969年首次颁奖时,钮比的《需要负责的事》胜出。萨瑟兰不无挖苦地说:“这部小说目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可参看亚马逊网站上给这本书加的两句可怜巴巴的标签‘暂无顾客评论。请做首位评论人。’‘是否有货;目前无货。我们不知是否会有货,也不知何时会有货。’”显然,在时间这把屠刀下,《他的家族》与《需要负责的事》没能进入经典行列,且从人们日常的文学生活中退场。

    文学作品浩如烟海,摘得文学奖的桂冠并不容易。以为得了奖就一劳永逸地名垂史册,彪炳千秋,往往是打错了算盘,因为文学奖有时候也靠不住。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