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中工时评-正文
中工时评:打破“周期性怪圈”,有形之手仍需发力
赵剑影
//www.workercn.cn2016-04-12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从东北到海南,价格亲民的白菜一直是中国人菜篮子里最常见的蔬菜。但今年入春以来,原本廉价的白菜“身价”猛增,更不用提其他蔬菜了。根据媒体报道,近日随手买菜,动辄上百元,有百姓直呼“吃不起”。

  事实上,农产品这种周期性上涨和周期性下降的局面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百姓能注意到大宗商品价格的时候,通常都是猪肉价格阶段性上涨或者阶段性跳水之时。

  最近几年,不仅在养殖业出现这样的情况,种植业也一直被“周期律”所困扰,“谷贱伤农”“菜贵伤民”悲剧重复上演。农产品“卖难、买难”似乎成了难以根治的顽疾,严重影响种养殖户和居民生产与生活,已成为周期性发作的毒瘤。

  纵观最近几次农产品滞销和脱销现象,不难发现,当前我国对种养殖业引导仍然乏力,至今没有建立全国性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平台,无法为种养殖业提供准确生产决策信号。此外,我国仍然缺乏对农产品“逆周期”的平抑措施。加上流通环节过多的原因,使得消费价格波动并不能反映市场的真正需要。

  但应该注意的是,农产品价格关系到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利益,价格波动幅度过大,使双方饱受“折磨”,难以摆脱市场弱势地位。为此,动用政府行政有形之手打破农产品价格“周期性怪圈”,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从理论上说,尊重市场经济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在于把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决定权完全交给种养殖户,让种养殖户根据市场行情、消费需求状况来决定生产,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有效地促进农产品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是最合乎经济发展规律的。

  但是,在实际操中却未必能达到理论中的预期效果。由于我国目前种养殖户分散、自发、盲目性等天然缺陷,相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始终处于弱势地位;而且种养殖户受知识、市场信息等因素制约,容易导致信息不对称和对市场判断失误,从而出现生产与需求脱节。

  那农产品价格预测是真正无解之谜吗?事实上也并非如此。农产品生产的确有起周期性的特点,但期货市场却具有最突出的“价格发现”的优势。通过期货市场,可以对农产品生产发出强烈信号。在西方国家,期货已融入到农产品生产中,农民跟着期货走、种植意愿看期货已成为一种生产方式。

  目前,国内期货市场上市的粮油类期货包括郑州商品交易所的小麦、菜子油和早籼稻期货,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大豆、豆粕、豆油、玉米及棕榈油期货等10个品种。这对于国内市场来说,受品种覆盖面偏低、投资结构不合理、千家万户小生产等“先天不足”制约,农产品和期货的对接还任重道远。这就要求我们健全体制、完善功能,拓展期货市场服务“三农”的深度和广度,并在农业生产组织上进行创新,培育真正的市场主体。市场规律不可违,但我们可以通过各项政策措施,抓紧完善我国期货市场,尽早建立健全全国性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平台,争取最大程度地保护中小种养殖户的利益,维护市场基本稳定,避免大起大落对经营者及消费者的伤害。

  (本栏目文章系中工网原创,网媒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中工网”,平面媒体如转载须经本网授权许可)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