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中工时评-正文
中工时评:当引力波一头撞上“民科”
林琳
//www.workercn.cn2016-03-01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最近,首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的消息,搅动了“一池春水”。

  引力波,是个啥东东?好多媒体随后阐释了,连图表带文字,说了不少,看过之后总体感觉就俩字——没懂。

  引力波,对老百姓来说,显然“逼格”太高了,太烧脑了。而媒体随后爆出的一些消息,却激起了不小的涟漪。

  有报道称,5年前,辽宁抚顺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下岗工人郭英森在某求职类电视节目中“首次”提到“引力波”,刚说了几句话,便被节目主持人张绍刚和包括方舟子在内的大多数嘉宾打断,并被嘲笑。郭英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关于那期节目,我认为那些老板们确实应该向我道个歉,大多数人我都会接受,但是除了方舟子。于是一时间,“方舟子欠老郭一个道歉”的呼声很高。

  方舟子不仅很淡定,还发了一篇4000字的长文认真回应道歉问题。他说,这种伪科学妄想,不打断等于让他胡扯浪费大家时间,做科普要有不怕挨骂的勇气。

  其实,道歉与否、谁给谁道歉,并不值得纠结,有些网友的态度——尊重归尊重,科学归科学倒是值得思考。

  通过此番舆论风波,更值得关注的是我们对科学的态度、对科研人的认识,对当下国内科研状况的思考。

  老郭的重要标签是“民科”(民间科学家),而关于“民科”,普遍观点是这是一群自以为是、想入非非的人,甚至是“精神病”。民间能不能出科学家?初中文化程度能不能搞科研?其实在当下这个“一切皆有可能”的社会,谁也不能给出绝对的答案。但科研绝不是说出“引力波”这三个字这般轻松,科研讲究投入、团队、坚持、攻坚克难,除了枯燥,有时还可能很有挫败感,研究了几年、几十年毫无所获。科学,终究是要靠扎扎实实的实验、数据说话的,不是呐喊和意淫。

  引力波能干啥用?这种疑问暴露了我们对待科学的某种态度或者误区。正如有些专家分析的,我们更注重科学的应用,更关心如何促进生产尽快带来效益。换句话说,对基础科学,更多人没有耐心去研究。

  或许有人觉得,引力波被哪个国家率先发现还不都一样?须知,一个国家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也是国际竞争力的体现,并且这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指标。我们应该见贤思齐,而不是坐享其成。

  美国科学家曾撰文表示:“当其他国家在竞赛中领先时,我们国家能满足于袖手旁观吗?难道我们总是匍匐在尘土中去捡富人餐桌上掉下的面包屑,并因为有更多的面包屑而认为自己比他人更富裕吗?不要忘记,面包是所有面包屑的来源。”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基础科学这块面包,何来应用科学的面包屑?

  把引力波的重大发现和“民科”相提并论,有点搞笑,国人的科学素养、国家的科普工作确实有待加强和提高。有时我们可能把科学想得太高大上了,不愿意去接触;有时我们可能把它想得太容易,觉得讲得天花乱坠、神乎其神的就是“内行”。

  引力波带来的“舆论涟漪”还可能会继续扩大。如果说收益,那应该是这样:用一种科学的态度去对待科学,对待那些在科学的道路上孜孜以求、坚持坚守的人;用一种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科学,科学本身是不断探索、缓慢推进的过程,谁也没有一步登天的本事,否则,引力波也不会时隔100年才被探测到。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