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中工时评-正文
中工时评:大学开放从校门开始
刘颖余
//www.workercn.cn2015-11-18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大学校门该不该开放?这不是什么新话题了,但与此相关的新闻总是每隔一阵子就会撩拨公众的神经。最近,专栏作家贾葭就写了一篇《花20块进门的大学永远不配一流》,说他去厦门大学被拒之门外。原来,厦大限制外部人员参观,每天只能在12点到14点之间放1000人进入校园。然后就有一个中年妇女过来说,给20块钱就能帮忙带进校门,觉得贵还可以给10块钱。最终他通过黄牛“非法”翻墙成功进入厦大。

  贾葭的行为和文章引起了轩然大波,甚至让其一不小心成为网络红人。有赞同其观点的,但责之者更众。尤以厦大学生和校友为甚。有厦大学生愤言:我花2.4万的学费才进的厦大,凭什么你只要20元?更有学生怒而举报,想对原作者封号。

  看了作者的这篇文章,其实,他大体上还是讲道理的,也并非仅仅针对厦大。如果说,批评一下厦大,就是与厦大为敌,以厦大为耻,这样的思维方式也太简单太可怕了。花20块进门的大学到底配不配得上一流,是可以讨论的,但不必对作者进行人身攻击。你可以不同意作者的观点,但他有说话的权利。

  那么,大学到底应不应该向社会开放?从理论上讲,这无须讨论,国门都向世界开放,遑论校门?事实上,大学的重要特质就是开放,因为大学是科学理念、先进文化、人才智慧的集散地,没有开放的视野和行动,何谈科学精神的维护、先进文化的创造和高端人才的培养?大学不是象牙塔,不能孤芳自赏,那样只能让大学精神日渐枯萎。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和城市融为一体的,它是城市精神的体现,对城市的隐形影响不容低估。因此,大学当然不能孤立于城市。何况,我国绝大多数大学都是公立性质,是利用公共资源建立起来的,回馈社会、传承文明应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大学不仅应该开放校门,而且还应开放图书馆、体育场馆、实验室等公共设施,为民众和社会服务,当然,前提是不得干扰高校正常教学、科研秩序。

  放眼世界,绝大数世界一流大学是向社会开放的,有些大学甚至连围墙都没有,与城市自然而妥帖地融为一体,市民可以自由进出。有些大学本身就是著名的旅游景点,也并无“限流”举措。相反,我国大学基本都是封闭的,围墙环绕,门岗森严。许多大学名为开放,但大多限于所谓的“开放日”,其他时间社会人员和车辆,则必须通过登记等手续进入。透过这个“开放日”,不难发现,国内很多高校都有一道无形的“门禁”。大学开放,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大学校门开放,难点在哪儿?无非是学生的安全和学校的秩序。这的确是个问题,我们国家人口众多,素质低下者也不在少数,但校门洞开,大学一定会秩序大乱,学生安全会受到威胁吗?恐怕也未必。老北大,不仅学校自由进出,甚至连课堂也对外开放,以致旁听生成为北大精神的象征,但这些似乎都没有让北大陷入混乱,反而为其增色不少。再如前文提到的厦大,上个世纪80年代也是向社会完全开放的,但校园秩序照样良好,反而是现在实行限流后,黄牛猖獗、乱象丛生。可见,开放校园和秩序混乱没有必然联系,如果我们具备足够的公共管理水平,我们就有能力解决开放校园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

  有人可能会说,当今大学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多,何必老在开放校门这类问题上较劲?其实不然,开放校门,至少是一种姿态,透着包容和自信,显示了大学的社会担当。假以时日,它或许就是思想开放和学术开放的起点。开放校门,事情小,意义大。

  如果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知如何着手,那就先从开放校门做起吧。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