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中工时评-正文
中工时评:金秋助学除了发钱,我们还需要做什么?
陈晓燕
//www.workercn.cn2015-10-13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金秋十月,新一年的工会集中助学活动暂告一段落,无数寒门学子在工会叔叔阿姨们热忱的关爱和鼓励中开始了自己的象牙塔生活。

  有人说,金秋助学,不就是搞个仪式发点钱吗?

  是的,是发钱,但不仅仅止于发钱。

  先说钱。工会金秋助学活动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开展。据统计,2005年至2013年,全国工会金秋助学活动共筹集助学款73.7亿元,帮助574.4万名困难职工和农民工子女圆了上学梦。仅2014年全国工会就发放助学款11.1亿元,资助困难职工子女59.5万人。

  看似枯燥的数字,背后隐藏着无数个动人的爱心故事。据四川省总工会2013年对1000多名城镇建档困难职工的调查显示,58.4%的困难职工家庭支出中,子女教育费用占的比例最大。多少个困难职工家庭在子女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先是欢欣不已,而后辗转反侧、叹息流泪!高额的学费如同“拦路虎”,拦住了稚嫩学子的求知梦,也拦住了这个家庭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摆脱贫困的机会。这种情况下,工会开展的金秋助学,无异于雪中送炭,给困难职工家庭送去温暖和希望。正因为如此,许多人称这项行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其也成为工会帮扶困难职工工作中的一个闪亮品牌。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各地工会金秋助学的规模越来越大。覆盖人群进一步扩大,比如将困难农民工子女纳入救助范围,从本科大学新生扩大到专科乃至小学、初中、高中全覆盖;救助标准逐年提升,且从入学第一年的“一次性”救助发展到在校期间的跟踪帮扶;资金来源渠道日益多样化,除了工会的帮扶资金,各级工会还积极争取党委、政府(行政)支持,同时发动社会爱心人士、社会组织参与到助学行动中。越来越多的贫寒学子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爱、工会组织的温暖以及来自社会的善意。

  除了“发钱”,工会组织能做的、已经在做的还有很多。

  比如精神和智力帮扶。有的学生经历坎坷,缺乏亲人关爱;有的学生因家境贫困产生自卑心理,看见家境好的同学派头,可能产生攀比、心理不平衡心理;有的学生因条件所限缺乏开阔视野的机会……这些情况呼唤工会组织在物质帮扶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品德培养,注重对学生的精神和智力帮扶。可喜的是,越来越多地方工会意识到了这一点,采取了相应措施:工会干部通过结对帮扶或召开座谈会,与帮扶学生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了解其在校学习生活和精神状况,担当其良师益友;提供心理热线,请专业人员解答学生心理疑惑;组织开展夏令营、参观教育、劳模导师等活动,使学生增长见识,增强其立志成才信心;等等。

  比如就业帮扶。在就业“拼爹”的当下,有的贫寒学子往往因为资源劣势难以找到工作。针对这种情况,不少地方工会将助学的链条延伸到助就业上。上海工会连续数年推出金秋助学活动和阳光就业行动,打造“助学——培训——实践——就业”一条龙帮扶服务。该市工会与辖区有用人需求的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了185个“实践基地”供贫寒学子选择参加社会实践,同时通过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四季主题职场等岗位助学形式,提高困难职工家庭大学生子女的就业能力。在吉林、浙江等地,“助学+助业”的模式也已全面展开。各级工会利用所属职工大学、职工夜校、文化宫俱乐部及职工服务中心、帮扶中心、职介机构等阵地,深入开展岗位用工信息、职业介绍、职业培训,高校毕业生实习见习等就业援助行动计划,全力促进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

  比如,帮助符合条件的困难职工家庭子女享受、落实国家助学助业政策;借助社会组织的资源和力量,拓展助学新渠道、新项目;建立助学反哺、接力助学等长效助学机制……各地实践表明,工会金秋助学,正日益走向多层次、社会化的帮扶格局。

  “不仅仅是发钱”,折射的是工会组织的一个简单理念:职工所需要的,就是工会努力的方向。

  以此为导向,工会金秋助学内容必将越来越丰富,道路越走越宽广,广大困难职工子女也将享受到更多实惠。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