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中工时评-正文
中工时评:热议“吹哨人”制度或是可喜的转折
//www.workercn.cn2014-08-01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中工时评:热议“吹哨人”制度或是可喜的转折

本网评论员 如意

  因轰动一时的“福喜变质肉”事件,舆论热烈讨论起了如何借鉴国外“吹哨人”制度,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这一讨论也许会成为公共治理理念走向成熟的一个转折点,即公众对“万能政府”的不切实际的期待会有所降低,大家会更清楚地意识到,什么事都指望政府大包大揽,是不现实的。借助无处不在的民众眼睛、公益力量,可以弥补政府监管的不足,扫除监管盲区。

  有人说食品行业是良心行业,因为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很容易被人做手脚而不易被发觉。比如,过期食品的回炉再售、食品中的非法添加和滥用添加剂等,如果没有业内人士举报,局外人很难知情。

  “南京冠生园陈馅月饼”事件,公众记忆犹新。过期食物怎么处理,一直是食品行业的“老大难”。为此,监管部门想了很多办法,包括为食品建立“身份标签”,让消费者可以随时查到食品的详细信息。在一些发达国家,将临近过期食品减价促销,或者捐给教堂,由教堂分发给贫人等。但目前,这样的制度和做法并不能保障我国所有食品生产企业都按规矩办事。将过期变质食品“整容”再售所带来的丰厚“利润”,吸引着一些人铤而走险。

  出路何在?

  每当爆出食品安全事件,公众总会追问:监管部门去哪儿了?为什么总是媒体记者卧底调查曝光后,监管人员才姗姗来迟?这样的追问似乎很有道理。事实上,让有限的监管人员24小时不眨眼地盯着辖区内大大小小食品企业的每一道生产工序,可能吗?100个监管人员不够,增加到1000人、1万人够用吗?庞大的监管成本最终还是要摊到纳税人头上。

  “吹哨人”制度被英美国家的实践证明,是适用于政府监管失灵领域的一个不错办法。它既可以填补政府监管不到位的空间,又可以节约政府的监管成本。

  “吹哨人”制度,意指有人违反了法律、规则,直接威胁公众利益,例如欺诈或贪污腐败等,知情人爆料给媒体或监管部门,有助于尽快制止企业内部违法问题。“吹哨人”大多是业内专业人士,他们消息灵通,往往会在第一时间察觉异常,吹响哨声。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在专业性很强的食品药品行业,外部人士很难掌握行业内幕及潜规则。“福喜变质肉”事件就是记者卧底两个多月才发现的,为应付检查,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甚至做了对内、对外两本账。如果不是记者卧底,这样的内幕很难被曝光。在欧美国家,很多食品药品行业的内幕也都是内部人爆出来的。

  类似的“吹哨人”制度在我国叫“内部有奖举报”,只是法律上对这一制度的规定还不明朗。这一制度要想执行下去,最难的是保护“吹哨人”不被打击报复。毕竟,一个“吹哨人”的一次举报,可能让一家企业声名狼藉、一败涂地,甚至会让一个行业大伤元气,这无疑会断了一大批人的财路,因恨而打击报复,也是预料之中的戏码。公众期待在新的食品安全法中,能对此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