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报志愿,信AI不如听听内心的声音 - 评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填报志愿,信AI不如听听内心的声音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2022-06-28 11:03

  原标题:填报志愿,信AI不如听听内心的声音

  眼下,各地陆续公布高考成绩,志愿填报成了摆在考生和家长面前的第二次“大考”。毕竟,选择去哪一座城市,读什么大学和专业,会深刻影响一名年轻人今后的人生方向和幸福指数。

  近几年,各种志愿填报服务迅速崛起,不过今年更出风头的,是各互联网大厂、平台背书的AI算法志愿指导服务。

  顾名思义,AI指导填志愿,就是依托算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做数据分析,试图以一种纯粹客观的思维和方法,测算出考生报考某所大学的成功概率,从而帮助其作出报考或放弃的决定,实现“上岸”成功的最大化。

  表面上看,这算得上“科技改变生活”的成功案例,精准戳中了考生和家长的痛点。要知道,几乎每一届考生中,都有不少人因为过度谨慎而保守报考,导致与心仪学校失之交臂,留下了深深的遗憾。如果能通过AI的算法实现趋利避害,将大大降低考生和家长的焦虑和遗憾。

  但不得不说,理想和现实之间,有一道不小的沟壑。

  一方面,现有的AI指导填志愿服务还处于市场萌发的初期,鱼龙混杂、质量参差,不排除有盲目跟风甚至违法违规者浑水摸鱼,其提供的基础数据难以保证真实可靠、建立的测算模型难以确保科学合理。

  另一方面,AI算法天然带有“硬伤”。最明显的是,它进行整合、分析、测算等一系列复杂操作的基础数据,是高校过往的录取信息,信息的滞后性难免伴随一定的风险性。这和考生过度追求热门专业是一个道理。何况,一所高校在某个省市的招录政策、录取名额、考生的填报心态、社会对高校的评价等因素,是复杂且每年都在变动的。AI算法再厉害,也很难对这些变量作出精准预测。一种可能的情况是,如果足够多的考生信奉同一种AI算法,反而会出现扎堆报考引发“撞车”等不利后果。

  所以,对于AI指导填志愿服务,充其量只能参考,不能完全信任,更不能过度依赖。

  更要看到的是,填报志愿从来不是一项纯粹靠算法和理性的活动,它还有一个重要的参照,即考生本人的兴趣爱好。某种程度上说,填报自己喜欢的大学、热爱的专业,比考量就业前景和“钱景”更为重要。这并不是“鸡汤”,而是无数人亲身验证过的一个朴素道理,也是很多大学教授、专家学者每年反复向考生强调的重要建议。因为兴趣爱好往往决定了一个人职业发展的上限。

  让人欣慰的是,近几年,遵从本心且结合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的志愿填报理念,在考生中越来越受到推崇。2020年,湖南留守女孩钟芳蓉考出676的高分,她没有选择“热门”专业,而是报考了“冷门”但热爱的北大考古专业,立志为我国的考古事业贡献力量,赢得了全社会一片点赞和祝福。

  AI指导填志愿受追捧,本质上和其他志愿填报服务一样,凸显的是信息差的不对称。客观地说,这种信息差已经在逐年降低。一方面,相关制度设计越来越完善合理,比如考生知分数填志愿就比原来的估分填志愿进步很多;平行志愿、补录制度的设置,增加了考生被录取的概率。随着高考改革的持续推进,招录政策也必然朝着更有利于考生的方向进化。另一方面,基于线上线下的相关公共服务越来越完善细致。近期,教育部要求各地各校开展志愿填报咨询服务“五个一”活动和举办“2022年高考网上咨询周”活动,整合高校、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网络渠道和信息资源,满足了考生获取正规招生政策和服务的需求。

  “人生的道路很漫长,但关键处就那么几步。”报考哪所大学、选择什么专业,作为“关键的几步”之一,当然需要认真对待。不管时代和社会如何变化,选择我所爱的、爱我所选择的,合理使用现有的条件和工具,稳扎稳打地走下去,你期盼的未来终将到来。(汪灿)

责任编辑:王后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