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手机外放被开“罚单”,为何引发共鸣 - 评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地铁手机外放被开“罚单”,为何引发共鸣

来源:光明日报公众号
2022-06-23 14:45

  原标题:地铁手机外放被开“罚单”,为何引发共鸣

  “手机外放”的困扰,由来已久。

  近日,南京地铁上一女子玩手机时将声音外放,恰巧被巡逻的地铁工作人员看到,于是给该女子开了一张“罚单”。据悉,这列地铁上早有提示不能手机外放。对此,南京地保办回应称,女乘客收到的是“告知单”,而不是“罚单”。

  这则新闻引来网友共鸣:“希望全国推广”“公交车上也不能外放”——规范的场景不能限于一市一地或者一种公共场所;“建议对打电话太大声也管管”——规范的行为显然也不限于“外放”一种,与手机相关的“不文明行为”还有不少。

  显然,在国内智能手机发展了大约10年后,人们对手机的文明使用尚未建立起一套规范。这种社会面共识的缺乏成为困扰、争议甚至争吵的来源。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5月,全国移动电话普及率达113.9部/百人,全国移动互联网用户为13.76亿,另有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市场拥有超过9.5亿智能手机用户。在几乎人手一部手机的今天,对手机等电子产品的规范使用也相当迫切。

  这似乎是一个新问题。但让我们稍微回想一下自己长期接受的道德教育,“不要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这一道德准则似乎已经根深蒂固地刻进我们的脑子里,那为何没有形成“不要在公共场所外放手机”的共识呢?

  当手机被当作我们日常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通过它获得办公的敏捷、社交的快感和生活的便利时,更为多样复杂的动机,和对私人物品支配的权利,可能使得人们潜意识里那根“不要大声喧哗”的道德之弦松了,在道德基本面参差不齐的基础上,一些人或许认为,新的场景,需要新的规范;没有明确禁止的,就是可行的。这也意味着对道德规范的巩固,需要根据现实生活进行重申、引导和强调,从而保持道德的水准和方向。

  南京地铁开出的“告知单”,是这样一种实践。它虽然不是一张“罚单”,但通过明确“对与错”的界限,起到警示作用,彰显了社会对人们文明使用手机的期望。还有一些城市将手机礼仪纳入到城市文明礼仪建设的一部分,发布“手机使用手册”,或在公共场所张贴“禁止外放”的提示,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人们获知社会面共识。另外,在影视作品中设计相关情节和细节,也有助于人们逐渐树立起电子产品使用的文明感,和社会对这种文明的认同感。

  同时我们也看到,南京、上海、天津、武汉等城市已出台了城市轨道交通相关管理办法,将手机外放列为地铁上的约束性行为,通过法律约束,帮助人们树立一种在社会系统中行动的秩序感。但这一方式也要注意循序渐进,对于“谁来开罚单、罚单金额多少合适、什么场合下的外放要被处罚”等问题,都要进一步明晰,避免权责不清的情况出现。

  文明可能带来“不文明”的副产品,但如果人们明白道德的内核,即休谟所说的,将同理心投射到同类身上,或许未来某时,电子产品文明使用的观念,也和“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一样深入人心了。(孙小婷)

责任编辑:王后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