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晚,从传统走向未来 - 评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秋晚,从传统走向未来

来源:环球时报
2021-09-22 08:03

  原标题:秋晚,从传统走向未来

  今年中秋节,从河南卫视的《中秋奇妙游》到B站的 《花好月圆会》,从传统的卫视到新兴的视频网站,都聚焦以“唐宫IP”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产生了“破圈”式的文化传播效应。

  在中秋节举办晚会、综艺,并进行直播,在世纪之交时广播电视的顶峰阶段就已出现,作为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情感的纽带,发挥了独特的文化功能,今年的“湾区升明月”2021大湾区中秋电影音乐晚会就是这一脉络的自然延续。不知不觉间,中秋佳节看秋晚,甚至有着成为新民俗的趋势。与春晚等传统的综合性晚会相比,秋晚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突出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而且,无论是已被认定为传统媒体的广播电视,还是被一般认定为更具有活力的视频网站、虚拟社区,其不同形态和特色的秋晚,都覆盖和辐射到了青少年群体,并受到普遍好评甚至追捧。这也是鲜活的当代中国经验的具体体现。这一轮中国当代文化经验中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在上世纪被认定为亚文化的青年文化,开始真诚地向中华优秀传统张开双臂。

  这种实际上具有着世纪变迁意味的文化转折,在本世纪第二个十年,从《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开始被主流社会一再注意,并被以B站为代表的青年亚文化虚拟社区所不断表达和呈现,始终具有极强的文化创造力和感召力。因此,作为春节之外,二十四节气中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的中秋节,就成为这种文化势能落地的最佳时空载体。这种文化势能之强劲,以至于冲破了《中秋奇妙游》《花好月圆会》背后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二元对立认知框架。河南卫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觉呈现上的持续爆红,也为我国二、三线卫视的当代媒介突围,提供了生动活泼的样本和参照。

  作为我国传统农耕文明的结晶,中秋节和春节一样,都是传统农业的时间标尺,是从春种到秋收的节点,在中华民族的情感结构和文化认同当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其礼俗和规制也在一代代地薪火相传,根植于中国人的深层文化认知结构,凝结着所有中华儿女的情感寄托和精神归宿。如今,中秋节这样的传统节日文化形态,被以移动互联网为标识的新媒介内容所不断更新,也是传统节日文化形态在现代时间观念下最为正常的新陈代谢。更为重要的是,能否让海内外更广泛的青少年群体,都参与到这场传统节日文化形态的迭代进程中,并创造出具有为未来提供新的文化认同的节日文化内容资源。因为自觉追求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简单地回到过去、回到保守主义的文化价值中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出发,恰恰是要以更为开放、更为包容的心态,从当代走向更为开放的未来。

  (作者:孙佳山,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北京市文联2021年度签约评论家)

责任编辑:李嘉宇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