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评”多些“人工服务”,让“夕阳红”更加“无限好” - 评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潮评”多些“人工服务”,让“夕阳红”更加“无限好”

来源:浙江在线
2021-04-17 13:39

  “潮评”

  原标题:多些“人工服务”,让“夕阳红”更加“无限好”

  1100多年前,深受眼疾之苦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咏老赠梦得》一诗中向好友刘禹锡抱怨“眼涩夜先卧”“休看小字书”“迹共少年疏”等种种因“老”而困的生活不适感。如今,这些不适对“不会用手机”而困于“数字鸿沟”对岸的老人来说,早已不是首当其冲的难题。

  因没有手机而无法交医保、因无法出示健康码而进站遭拒……当“老龄化”遭遇“数字化”后,不少老人尤其是农村留守老人,越来越为“智能化”所困。“智能服务”时代,何妨不用技术换时间,多一些“人工服务”,扩大老年生活的“舒适圈”让“夕阳红”更加“无限好”?

  保留“人工窗口”,为“老习惯”留下舒适空间。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就有代表委员指出,过去的老人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互联网的运用、使用、理解确实有障碍,不习惯上网。根据工信部公布的数据,中国使用手机的老年人约2.74亿,其中仍有1.4亿老年人不会使用手机上网。对年轻人来说,动动手指就能掌握的上网习惯,却让不少老年人犯愁。一个文明的社会,应是对所有公民抱有温情和善意的社会。用“智能技术”满足年轻用户习惯的同时,也应对老年人的老习惯同等相待。面对习惯于人工服务、线下服务的老年人“老习惯”,应继续延续传统服务方式,把“智能设备”代替“人工窗口”的“技术红利”转化为提升“人工服务”质量的契机,不断供“人工服务”窗口,让老年人在原本的“舒适区”里过得更好。

  开发“适老技术”,为“慢节奏”提供订制服务。据官方统计,“十四五”规划期间我国老年人口即将突破3亿人。老年人群体不再是“智能化浪潮”中可以被“忽略不计”的“小众群体”。如何适应这部分群体的智能化技术和服务使用习惯,对互联网应用进行适老化改造,已迫在眉睫。比如,开发“老年版”APP,搭建一键式“傻瓜”操作模式,使用AI识别技术提供专属服务等等……数字时代,不能忽视老年人“慢节奏”的用户习惯。用技术解决老年人的使用难题,用耐心助推老年人融入数字生活,使老年人能用、会用、敢用、想用,享受智能化带来的便捷,让“夕阳红”更具“数字芯”。

  精准“人工服务”,为“夕阳红”增添亮丽风景。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智能化浪潮,“学什么,怎么学”成为“活到老,学到老”的最大障碍。特别是农村留守老人,信息接收渠道更为狭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相对较弱,要么“搞不懂”、要么“学不会”的遭遇,将他们困在“数字孤岛”上,只能望“数字鸿沟”而兴叹。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就要提供更为精准的智能手机应用科普培训。比如,浙江省将在全省设立1000个以上的教学点,招募1万名通信运营、老科技工作者、科技志愿者等,通过“送教上门”等方式,在三年内对全省老年人进行200万人次的科普培训,让老年人自己跨过鸿沟,成为科技发展的“受益者”“支持者”。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面对白居易的“诉苦”,好友刘禹锡的“宽慰”成为传诵千年的名句。在一个开放包容的时代,“快”与“慢”并不是对立的,“老”与“幼”更不是区分生活质量的标准。用更多暖心的“人工服务”,让老年人感受“智能时代”中的“慢”温情,方能体现人类技术革新的真正价值所在。(姚敏雯)

责任编辑:王铉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