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评价机制唤醒“沉睡专利” - 评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以教育评价机制唤醒“沉睡专利”

来源:南方日报
2021-04-14 16:27

  原标题:以教育评价机制唤醒“沉睡专利”

  近30年来,工业机器人核心传动部件——RV减速器关键核心技术一直由日企垄断。北京工业大学工科教师张跃明攻克了这个“卡脖子”技术难题,成功实现产业化。据《光明日报》报道,张跃明到了50岁,还因论文没有别人发得多评不上教授,后来才得到破格提拔。

  报道称,张跃明从源头创新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跨过了理论验证、中试、资金投入、国际市场竞争四座“大山”。其实还有一座隐形的“大山”——当前高校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教育评价机制,所以才会出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占用”了写论文时间的情况。

  这反映出一个尴尬现实是,在“五唯”指挥棒下,科技成果转化成功还不如多发论文。技术成果转化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就算转化成功也有可能评不上职称,性价比不高,风险还很大。这无疑会挫伤教师对技术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发表论文后研究就此结束,成果停留在理论层面,教师在“申报项目—过程管理—成果验收”里打转转。2011年起,我国已经连续10年成为世界发明专利第一申请大国,但国内有效专利实施率为55.4%,相当一部分专利“沉睡”在高校。《高校专利转化现状调查研究》显示,高校专利中,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大量有转化价值的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这无疑是对人才资源和科研资金的极大浪费。

  因此,张跃明突破职称评审条件限制成功晋升教授,具有典型意义。这一事件传递了评价机制突出科技成果转化导向的信号,体现了对科研人才的尊重,有利于激发教师尤其是工科教师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

  该事例是否具有可推广性?所谓“破格晋升”,就是说事情不具普遍性。有院士反映,高校和科学院不少搞产业化成功的副教授,多次被学院推荐到学校评教授,却因为没有“优青”与“杰青”等“帽子”被刷掉。整个学术环境中,“帽子导向”“论文导向”等问题还未解决。要发挥科研的社会效益,让教师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需要切实克服“五唯”顽瘴痼疾,突出科技成果转化,完善教育评价机制。

  当然,“破格晋升”是在成功前提下,而目前高校专利技术成功转化的比例偏低。以清华大学为例,走到中试阶段的技术最终成功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高校要发掘、更要主动培育高价值专利技术转化,并包容性对待转化结果。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基础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改进的过程。评价不宜“唯结果”,也要重过程。

  抓创新不问“出身”,唤醒“沉睡专利”需要激发人的动力。破“五唯”之后,需要“立”什么?要考虑两个问题:教育评价机制如何突出科技成果产业化导向,解决专利转化在评职称中不被承认的尴尬境地;如何兼顾过程和结果,打消人们因为害怕失败就不尝试转化的疑虑。(维辰)

责任编辑:宋环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